「捨得放手,是父母一輩子最棘手的難題。」
時光荏苒,三年竟如此悠悠晃晃地眨眼消逝。
孩子準備回來我們的家,也準備上學了。
聽到我們的孩子從襁褓中便住在南部的長輩家,
車程四小時,一個月回一趟,一週視訊一次,
許多人的反應除了驚訝,大概就是不解,更多人表示自己做不到如此「心狠手辣」,
大概像是看到異類般的神情,再搭配著「我無法一天離開小孩」的高談闊論,
最後以「母愛爆棚」的炫耀滿足感作結。
這一切反應對我來說習以為常,更對我起不了任何情感勒索效用。
「愛」,一定要是自己給予的,才最高尚嗎?
「愛」,一定要是所謂的「離不開」,才是濃烈熾熱嗎?
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不是誰的附屬品,
這般言論說得容易,實踐不易。
龍應台最著名的〈目送〉一文如此敘述:「我慢慢地、慢慢地瞭解到,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:不必追。」
父母對孩子的牽掛,是終其一生都難以割捨,也總充滿著最難以拿捏的平衡。
但懂得放手,其實才是成為父母的首要課題。
在人生的旅途上,每個人都是孓然一身。
再多麼喧囂的每個片段,都有零散的孤寂,更有著許多只有「自己」的時刻。
放棄「佔有」任何人,不只是尊重,更是人生的奧義。
孩子出生後,一向捨得放手的我們,更逐漸成為了懂得放手的父母。
那天,偶然在早餐店翻閱了桌上的報紙副刊,
鄭如晴如此描述著「家貌」:「有一天妳會成家,妳將慢慢體會到,家就像一個沉重的行囊,裝著各種酸甜苦辣,也裝著各項爭執和諒解。提著它很累,丟下它很慌。」
家,總讓我們又愛又恨、欲迎還拒。
謹記著感恩與適度的陪伴,謝謝能夠擁有彼此,成為遮風避雨的後盾。
這種甜蜜的負荷在肩上,承受著目送的情感,於今已予我更深的感觸。
再看一次三年前寫下的這段文字,
更能感受到那份溫柔的力量,在人生旅途中慢慢以柔克剛。
親愛的孩子,
就讓這一路上的風景,成為彼此的養分,描繪出各自的生活想像。
帶著平靜踏實隨遇而安的心,到哪都是家。
歡迎回家!
Comments